对于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考生,报考强基计划时相较没有竞赛基础的考生会更具优势!那么什么是五大学科竞赛?哪些学校会对五大学科竞赛有要求?
五大学科竞赛指的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竞赛分为市级、省级、国决和国际奥赛四个级别,竞赛生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最终站在世界舞台上。
2022年在39所招收强基计划的高校中,有34所把五大竞赛作为报名条件之一。
(1)2022年,强基计划新增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试点高校,至此,39所老牌985已齐聚强基!院校扩容带来扩招,2022届及低年级考生强基报考录取概率进一步增加了。
(2)此外,招生专业的放开是2022强基计划又一巨大亮点。2022强基招生专业突破基础学科的限制,北航、北理、西工大、东北大学等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增高精尖领域A+王牌学科招生专业。例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这个专业目前稳居全国第一,每年报考热度都很高;
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是西工大的王牌专业。
提醒:扩容扩张释放出积极信号,相信未来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会更务实、更具期待性。当然,优势学科也吸引了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从2022年各校入围分数线看,新增优势学科入围分数线基本均在本校其他招生专业之上。
2022年复旦、上交大、南大3所高校强基选拔模式重大调整!校测时间提前至高考出分前,开启强基招生新纪元。即所有报名的考生高考后均直接参加初试,根据初试成绩确定参加复试名单,高考出分后直接录取。相当于“全员破格式入围”。
复交南三校入围及校测模式的调整,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给了考生参与校测角逐的机会,对清北招生带来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从校测情况看,三校校测难度通常接近或等于竞赛水平,有竞赛基础的考生更能发挥优势,这对于竞赛强但高考成绩较弱的考生来说增加了入围概率,也从侧面反映出三校强基对竞赛生的偏好。
2020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次135万+,2021年187万+,2022年强基计划39所试点高校,全国报名人次共86万+,惨遭腰斩!
当然,报名人次的腰斩并非强基热度降低,更多可能是因为报名系统的优化。从各方反馈看,今年强基报名热度并未减少,甚至高于往年,但报考考生呈两极分化,一类是更优秀更认可强基的学生,看重强基的培养模式,致力于投身基础学科的建设;另一类则是想通过强基给高考上一道“双保险”,冲击名校的学生。
此外,竞赛在校测中的风向标地位也进一步被明确。2022年强基校测延续前两年的难度和风格,笔试难度在自招与复赛难度之间,清北等顶尖校接近竞赛复赛难度,但2022年上交大、中科大、北航等校强基报名系统中,支持五大学科竞赛省一、铜牌奖项作为报名材料上传,其中,中科大招办宣讲明确说明,获奖情况在面试中占40分分值,铜牌很大概率得满分。
都反映出强基计划实施力度加大的趋势,预计未来或有更多院校加入强基,招生计划及专业也将进一步开放,期待2023年有更多关键领域的应用型专业加入强基计划招生。
结合强基招生专业增加及各校培养方案的逐渐细化,预测2023年强基报考热度会进一步上升,更多优秀考生会投入强基“怀抱”。
2023年或有更多顶尖高校跟进调整强基招录机制,将校测调整至高考出分前进行,但不论如何调整,校测永远是强基录取的关键所在,2023届及更低年级考生更需明确校测重要性,提前备考校测。
今年以清北为首的高校夏令营格外活跃,很多重点高中也纷纷设置强基班,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校推进大中衔接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格局。
综合成绩+学科特长两条路径,尤其是重点校,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计划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多元升学路径。
(1)初、高中低年级考生需要深入新高考选科各个组合的优劣势,基于自我认知及未来就业意向,在综合考虑个人优势及高校政策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2)高三年级的家长和考生,更需全面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前了解和关注意向高校、专业及多元升学路径要求,提前做好应考准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